而且不再只是民间自发组织庆贺,不少官员也参与其中,应天府一片喜气洋洋。
某日,有大臣在朝会中提议,应由朝廷出面组织一次大型的庆贺活动,以提振士气、鼓舞民心、打击满清的嚣张气焰。
朱由崧准。
由此,应天府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庆贺河套收复的活动,连朱由崧都亲自出宫、与民同贺。
百姓无不欢呼雀跃、高呼万岁,歌颂朱由崧圣明者为数不少。
这让乘坐在御驾之中的朱由崧不禁动容。
算起来,登基己经六年了(虽然1645年才是弘光元年,但实际登基时间是1644年五月十五)。
这六年的时间里,不是没有听过别人对自己歌功颂德、称圣赞明,但朱由崧如何看不出来,这些都只是对自己的奉承而己?
六年来,武不能渡河收复失地、文不能富泽半境黎民,有何脸面当得起‘圣明’二字?
但今日在宫外,朱由崧却在夹道相迎的百姓的脸庞上,看到了百姓眼中那份难得的真挚,这份真挚让朱由崧相信,此时的自己,在百姓的眼中,是真的是圣明的。
只是这份圣明,不是因为自己的文治武功,而是因为自己同意了庆贺河套的收复。
算起来,自己终究还是沾了那位远在千里之外的成都的堂亲的光。
从这也可以看出,什么天子、什么皇帝、什么正统,这些名号都只是浮云而己,比不得真正的功绩;
换言之,那位无数功绩傍身的人真的要篡自己的皇位时,这些百姓非但不会阻止,甚至可能也会和今日一样夹道相迎、歌功颂德。
“这就是所谓的民心所向啊......”
“既然如此,那我便为你守好这半壁江山,等你还都北京之时,便一并还与你吧。”
“加油吧,希望这天能快学来。”
“嗯,慢些来亦可。”
享受着两旁百姓眼中对自己的那份真挚,朱由崧彻底的想通了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