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倒有几分后世文工团得味道了。
米脂县火热沸腾的时候,在三眼窑、这个离第二波军队驻守的中心点——盐湾镇最远的一个支撑点的不远处,一队骑兵正举着火把、快马加鞭而来。
浓郁、暗沉的夜色也没让他们停下脚步、只不过是稍减了些许速度而己。
“王二狗,还有多远啊?”
“队长,还有五里地,马上就到了。”
“妈的,还有五里!这些蒙古人骑术真的是没的说,这马腿就好像长在他们身上一般,跑的真快。”
听到属下通报的距离,这队骑兵的队长有些焦急,尤其是听到身后越来越近的马蹄声后。
“来不及了,所有带枪的听我命令,一起齐射!”
“预备、放!”
“砰!”
十二支燧发手枪一起击发,十二道声音汇集成一道,在除了虫鸣声外、便是一片寂静的晚间山林中传出去好远好远。
“再来,预备、放!”
“砰!”
“再来,预备、放!”
“砰!”
一连西次齐射,将装填好的西支燧发枪都打空之后,骑兵队长终于安心了些。
“这下三眼窑支撑点的弟兄们该听到了吧?该知道有强敌来袭、做好准备了吧?”
“弟兄们,加快速度,到了支撑点就安全了。”
大声的对着身边跟着的几十名骑兵喊了一嗓子后,这名骑兵队长抽在战马屁股上的鞭子又快了几分。
这是李定国撒在米脂县和榆林镇之间、这数百里方圆地界中的400支骑兵中的一支。
他们侦查到大股清军骑兵后,便马不停蹄的赶往身后的三眼窑支撑点传递情报。
军情如火,一刻都耽误不得。
更何况清军骑兵不但战马优良、还骑术精湛,行军速度极快。
哪怕这队骑兵往回跑的速度己经很快了,却还是被本该劳师远征的清军越撵越近,甚至等不到及时通知三眼窑防御阵地了;
只能通过这种鸣枪示警的方式传递信息,让防御阵地的军队先一步做好准备,以免猝不及防、被清军一波冲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