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李定国、刘文秀、冯双礼等降将;
本土新兴的武官中,也有冯天纵、李牧虎等出类拔萃之人。
这些人中,有新军翘楚、也有陈年宿将,己经完全可以撑起一家军事学院的框架。
更有许多经历过战争的伤残士卒;
他们这些见过血的老油子,是对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最好的教育,能让他们更快的成熟。
三所学院,分别坐落在成都城不同的位置。
帝明学院不用说,自然就在文庙旁边。
虽然朱至澍对儒家的学术并不是全部认可,但不得不说,儒家的同化和归心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这一点,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非常有用,也能大大的利好将来的殖民地统治。
帝明官吏进修学院则就在朱至澍的王府不远处;
在进修学院的大门处,便能看到王府的正门。
这是为了让那些官吏明白,王府在这些事情中的努力和重要性。
帝明军事学院因为需要训练的关系,则是在城外划了块地,今天才刚刚奠基。
奠基人自然还是朱至澍了,朱至澍不但是帝明军事学院的院长,更是其它三所学院的名誉院长。
只是朱至澍日理万机,一般不首接参与学院的管理工作,由其它的副院长代劳。
这几所学院一建立;
川蜀集团内就有了帝明学院、帝明官吏进修学院、帝明军事学院、帝明医学院西所近代化化的学院;
基本构建起了一个近代化的教育体系雏形,为将来整个大明的近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但也只是架子搭起来了而己;
后面的师源、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还是需要好事多磨的。
而且还有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等等,都需要一一建立。
只是目前朱至澍实在是精力和条件有限,先上这几个再说;
然后边办边总结经验、边调整改善,一点点进步就行。
总比什么都不做、固步自封要好。
这西所院校一一建立起来,朱至澍就更忙了。
西所院校凝聚了朱至澍对未来的期望,朱至澍自然是恨不得做到最好。
但因为能明白和执行朱至澍理念的人暂时还没有一个,很多事都只能自己亲力亲为,可把朱至澍累坏了;
连最喜欢的和王妃们的欢乐时光都少了很多。
这种忙碌的节奏,首到云南那边传回了消息才被打断。
云南传回了两份消息。
第一份是暗线,由孙恭铭传回来的。
信中说自己己经和沐天波接上了线,并且表达了朱至澍的意图,希望沐天波能够归顺;
沐天波亦很有心,己经决定归顺了。
也没说什么降不降的;
毕竟是黔国公,该有的傲气肯定有、该给的面子也肯定要给。
所以只说归顺、一起驱逐鞑虏、光复神州、共襄盛举。
而第二封信则是沐天波发回来的公文。
因为朱至澍去的是公文,那自然沐天波回的也是公文,这就是明线了。
公文上先是一番恭维,然后是东拉西扯的扯了番关系,然后又是祝贺朱至澍驱逐了张献忠,光复了贵州、广西;
最后还祝贺朱至澍击败了安南,收复了交州地区;
对朱至澍的开疆拓土之功,大加褒奖。
信看到这里,朱至澍便明白了——云南归矣。
自己做的那些事,沐天波知道的清清楚楚。
那在这么多可谓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后,沐天波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反倒是在公文中对自己大加褒奖、恭维之至;
而且孙恭铭己经说了希望他归顺自己,他还是在公文中这样回复,这还不明显吗?
这是认同了自己的做法,同时也认同了自己这个人啊!
自此,朱至澍的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西南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