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挺和等人也面面相觑,被李言这玉石俱焚般的决绝堵住了嘴。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只有惠王一党不愿看到李言染指兵权。
就在这短暂的寂静中,三皇子昌王李恪,缓缓出列。他面容儒雅,举止从容,带着世家贵胄特有的矜持,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言儿赤诚之心,忧国忧民,实乃我皇家之幸,作为皇叔亦是感佩。”昌王先是给李言戴了顶高帽,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长辈般的关切与不容置疑的“现实”考量,“然则,殿下之言,虽豪气干云,却未免……失之轻率。”
他目光转向御座上的皇帝,诚恳地说道:“父皇明鉴!言儿年方弱冠,此前久居东宫,潜心学问,于军旅之事,恐怕……涉猎未深。剿匪,非是纸上谈兵,更非意气之争!其中涉及行军布阵、临机决断、士卒调度、后勤保障,乃至与狡诈悍匪的生死搏杀!稍有不慎,便是将士殒命,功败垂成!”
昌王的声音带着一种“为大局着想”的沉重:“言儿作为大哥血脉,大哥故去,言儿万金之躯,,天下瞩目!若贸然亲临险地,统御从未接触过的京都卫兵马,一旦有失……不仅剿匪无望,恐旁人觉得我皇家无人,族中幼子也上了战场,到时候天下震荡!此非儿戏,关乎社稷安危,还请父皇、请太孙殿下三思!以殿下之尊,当在庙堂运筹帷幄,亲临战阵,实非其所长,亦非其所宜!”
昌王这番话,看似句句在理,处处为李言着想,实则绵里藏针!他避开了惠王直斥“争权”的锋芒,转而精准打击李言最薄弱的一环——年龄、经验、能力不足!将“为国为民”的热忱,巧妙地引导向“冲动冒失”,“不顾大局”,“可能造成更严重后果”的方向!这比惠王的直接打压更难以反驳,更能引起朝中那些稳重派、保守派的共鸣。
果然,昌王话音一落,不少中立官员,甚至一些原本对李言抱有些许同情的老臣,都微微颔首,面露忧色。昌王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李言虽有心,但能力不足,强行为之恐酿大祸”的舆论氛围。
压力再次如山般压向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