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深处的火光
清晨的阳光穿过纪念馆的玻璃穹顶,在展厅中央的青铜浮雕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小′说¢C\M\S, /已~发+布·最¨新-章?节?七十岁的周明远用布满皱纹的手指抚过浮雕上\"1943年春\"的字样,指腹下凹凸的纹理让他想起当年藏在灶膛里的那叠传单——油墨混着草木灰的触感,和此刻青铜的凉意竟有些奇妙的相似。
\"周老先生,这批新征集的文物已经上架了。\"年轻的馆长小李捧着木盒走过来,里面整齐码放着泛黄的练习簿。纸页间用红蓝铅笔标注的密语还依稀可辨,那是当年地下党用来传递情报的暗号本。周明远掀开盒盖时,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瞬间将他拽回1944年的梅雨季节。
那时他还是绸缎庄的学徒,每天趁打烊后的空档,用掌柜废弃的账本记录日伪军的巡逻路线。有次正往墙缝里塞情报,突然听到巷口传来皮鞋声,情急之下把账本塞进了染坊的靛蓝缸。后来捞出来时,字迹早已晕染成一片青黑,却在浆洗晾晒的过程中,意外让藏在夹层里的传单显露出来。
\"这些本子得放在恒温展柜里。\"周明远直起身,后腰传来熟悉的酸痛。那是1945年光复前夜留下的伤,当时他跟着游击队去烧毁日军仓库,被倒塌的横梁砸中了脊柱。\"当年我们藏东西的法子多着呢,灶膛、墙缝、甚至...棺材板里。#?咸t|?鱼£看?|书.o%网. }已&*?发?¨布¢a÷最?¨新D/章?节?#\"
小李笑着点头,转身去安排展柜调试。展厅里渐渐热闹起来,一群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排着队走进来,叽叽喳喳的声音像春日里的麻雀。周明远看着他们停在\"保甲连坐\"复原场景前,孩子们指着墙上泛黄的户籍册,好奇地问带队老师\"为什么每家的名字都用红笔圈着\"。
\"因为那时候,一家犯事,全甲遭殃。\"周明远忍不住插话。他指向玻璃柜里的铁锁,\"就像这把锁,锁过张大娘的门。她家儿子给游击队送过粮食,整甲的人都被拉去晒谷场罚站,太阳底下站了三天三夜。\"
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他,清澈的眼睛里映着展柜里的煤油灯。那是当年地下党印刷传单用的灯,灯芯烧出的焦痕里,还能看到淡淡的油墨印记。周明远突然想起1943年冬夜,他蜷在印刷点的地窖里,听着外面巡逻队的皮靴声,看老吴师傅用冻裂的手一页页翻动传单。油墨的腥气混着地窖的潮气,在他鼻腔里结了层薄冰。
\"后来呢?\"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追问。周明远指了指隔壁展厅的沙盘,那里复原着当年游击队袭击户籍登记处的场景:微缩的茅草屋前,几个锡制小人正往火堆里投掷纸卷。\"后来我们烧了他们的户籍册,就像烧掉套在脖子上的绳子。¢x_i¨a¢o+s!h~u\o,w`a!n!b_e?n¢..c,o-m′\"
讲解结束时,日头已经爬到了头顶。周明远坐在纪念馆后院的石凳上,看着墙上新挂的回忆录征集启事。红纸上\"寻找亲历者\"的毛笔字力透纸背,让他想起1950年第一次写材料时的情景。那时他趴在祠堂的供桌上,用砚台里磨了又磨的墨,把藏在心里的故事一点点淌在宣纸上。
\"周叔,您的稿子我带来了。\"出版社的小王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捧着厚厚的打印稿。周明远接过稿子时,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毛边,恍惚间看见1946年的月光——当时他蹲在油灯下,把游击队的故事写在卷烟纸背面,那些字迹被烟油浸得发脆,却在传递中染遍了十几个村庄的指温。
翻开打印稿,夹在里面的老照片掉了出来。1945年光复那天的合影里,十八岁的他站在后排,胸口别着用弹壳做的徽章,身边的老吴师傅笑得露出缺了的门牙。周明远用拇指摩挲着照片里师傅的脸,想起光复后第二天,师傅蹲在登记处的废墟前,一片一片捡拾没烧尽的户籍残页。\"得留着,\"师傅当时说,\"让后人看看这些纸是怎么压着咱们喘气的。\"
正看得出神,手机突然响了。社区的年轻人说,征集来的抗战物件已经堆满了仓库,让他过去帮忙甄别。周明远揣着照片往社区走,路过街角的修鞋摊时,看见老张头正在给孙子讲墙上的历史标语。\"这'打倒日寇'四个字,当年是用鲜血写的。\"老张头的拐杖敲着地面,\"那会儿我跟你爷爷,就在这墙根下递过情报。\"
仓库里的物件堆得像座小山。周明远拿起锈迹斑斑的铜哨时,指腹陷进了哨口的凹痕——这是1944年夏,他在警戒时咬得发亮的那只。哨子内壁还留着牙印,让他想起那个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