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的从河南道来吗?”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怯生生地问道。
流民中的少年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粗糙的木雕小鸟:“送给你。”
这个小小的礼物,成为了打破隔阂的开始。
黄宁注意到这个变化,立即召集军中工匠:“教流民们做些手艺活,让他们能自食其力。”
很快,城西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的工棚,流民们开始编织草鞋、制作木器。
“将军,这些手艺品可以拿去集市上卖吗?”一个独臂的老兵恭敬地问道。
黄宁拍拍他的肩膀:“不仅可以去卖,我还要给你们安排固定的摊位。”
这个消息在城中引起轩然大波。
“让流民在正街上摆摊?这成何体统!”几个乡绅气得胡子直翘。
但第二天清晨,第一批流民手工艺品还是出现在了集市最显眼的位置。
令人意外的是,那些精巧的藤编筐、结实的草鞋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没想到这些逃荒的,手艺倒是不错。”一个买了藤筐的妇人小声嘀咕。
黄宁站在远处观察,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转身对副将说:“去把城里闲置的旧屋整理出来,让流民中的老弱妇孺先住进去。”
这个决定再次引发争议。
“凭什么把我们的房子给外人住?”几个房主堵在衙门口抗议。
黄宁亲自出面解释:“只是暂借,每月会付租金。”
说着他掏出自己的俸银:“这是第一个月的租金,请各位行个方便。”
看到将军自掏腰包,抗议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与此同时,流民中的青壮年被组织起来,开始参与城墙的修缮工作。
“将军,我们真的能当兵吗?”一个高大的青年眼含期待。
黄宁亲自为他系上义军的红巾:“从今天起,你就是我帐下亲兵。”
这个消息像春风般在流民中传开,年轻人们纷纷报名参军。
城中的气氛一天天缓和,但粮食却日渐减少。
“将军,粮仓的存粮只够支撑半个月了。”军需官忧心忡忡地过来报告。
黄宁沉思片刻:“传我命令,从明日起全军口粮减半。”
这个决定让将领们大吃一惊:“将军,这会影响士气的!”
“我的那份也减半。”黄宁坚定地说,“流民和城中百姓,一个都不能饿着。”
消息传开后,流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到城外挖野菜、捕鱼。
更令人感动的是,城中百姓也开始主动捐粮。
“将军,这是我家存的老腊肉…”一个曾经反对最激烈的乡绅红着脸递上包裹。
黄宁深深鞠躬:“我代流民兄弟们谢过了。”
就在局势逐渐好转时,探马突然来报:“将军,发现唐军斥候在城外三十里活动!”
整个郓州城顿时紧张起来。
“定是流民进城走漏了风声。”几个将领急得直跺脚。
黄宁却异常镇定:“传令,加强城防,流民中的青壮年全部编入守城队伍。”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捏了把汗。
“将军,这些流民才训练几天,能靠得住吗?”副将小声问道。
黄宁望向正在操练的新兵:“虽为新卒,可为了保护自己的容身之地,必定勇不可挡。”
果然,当夜官军偷袭时,这些新兵表现得异常勇猛。
“为了我们的新家!”新兵们挥舞着大刀,一个个冲上城墙。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天明,官军最终丢下数百具尸体仓皇撤退。
战后,城中百姓自发组织犒军。
“多亏了这些新兄弟啊!”酒馆老板把珍藏的老酒都搬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