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城内,张献忠的临时王府张灯结彩,锣鼓喧天。.5/2¢0-s,s¢w..¢c`o/m·
府门外,两列士兵持刀而立,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街道上挤满了被迫前来"欢庆"的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与这喜庆的氛围格格不入。
"八大王到!" 随着一声高喝,府门大开。张献忠身着锦袍大步走出,他身材魁梧,满脸横肉,一双虎目炯炯有神,左颊一道刀疤更添几分凶悍。
远处,渐渐显现出两支队伍的轮廓。左边那支打着"艾"字大旗,右边则是"刘"字旗。两支军队整齐划一,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远望去如同两条钢铁洪流。
而在他们身后,是被绳索串成一串的俘虏,有男有女,个个面如死灰。
"义父!" 一个身材魁梧,满脸横肉,左眼上有一道狰狞的伤疤汉子一马当先,冲到张献忠前翻身下马。
此人正是张献忠的西位义子中的艾能奇,他单膝跪地,抱拳道:"孩儿幸不辱命,无为、庐江己尽在掌握!"
几乎同时,西位义子中的刘文秀也赶到。与艾能奇不同,他面容清秀,举止文雅,若非一身戎装,倒像个读书人。
刘文秀也下马行礼,从怀中取出一卷名册:"义父,我军此战共斩首明军七千,收编降卒三万,缴获粮草二十万石。"
"好!好!"张献忠拍案叫绝,接过名册随手翻看,"不愧是我的左膀右臂!来人,备酒!今日设宴,犒赏三军!为你们庆功不醉不归!"
锣鼓声顿时响彻云霄,士兵们欢呼雀跃。¨第¨一/看¨书!徃? \已?发,布.罪?薪.漳*結+乡绅们纷纷上前,向两位将军道贺。
"八大王天命所归,这天下迟早是您的!"
"明军望风而逃,可见八大王威名远播啊!"
"有八大王在,我们这些小民才能安居乐业......"
谄媚之声不绝于耳,张献忠眯着眼享受吹捧。
然而,围观的百姓却异常沉默。
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农蹲在墙角,听着这刺耳的欢呼,浑浊的眼中没有一丝喜悦。
老农看着这一幕,眼中只有麻木。他知道,所谓的“犒赏三军”,不过是又一轮的烧杀抢掠。那些俘虏会被充作苦力或军妓,活不过三天。而那些富商们的恭维,也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产。
老农姓王,家中排行老五,熟悉他的人都喜欢喊他叫王老五。
他原本家住湖北黄州人。但自从半年前,张献忠的军队攻破黄州,强征了村里所有青年入伍,又胁迫剩余百姓随军迁徙。
王老五至今记得那段地狱般的旅程,队伍里每天都有几十人倒下,有的是饿死的,有的是病死的,还有的是被鞭打致死的。+w,e′i`q,u?x,s¨._n¢e?t+尸体像垃圾一样被扔进长江,以至于那段江面"臭不可闻"。
"老哥,你咋不跟着喊两句?”这时旁边一个穿着绸缎的胖子用手肘捅了捅王老五,"八大王打了胜仗,咱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王老五低着头,不敢答话。他余光瞥见不远处站着一个穿黑衣的男子,那人看似漫不经心,耳朵却竖得老高,
那人是张大帅的密探,专门监听百姓言论的。
上个月,城东的李铁匠只因说了句"这日子还不如大明呢",就被割了舌头,挂在城墙上示众三天。
前天,卖豆腐的赵寡妇抱怨粮价太高,第二天就被发现漂在护城河里,两只耳朵不翼而飞。
"我……我高兴,高兴。"王老五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声音细如蚊呐。 胖子满意地点点头,又转向另一边奉承去了。
王老五松了口气,抬头望向天空,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阳光。
他想起老家那片肥沃的田地,想起秋收时金黄的稻浪,想起妻子在世时熬的小米粥……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泡影。同村出来的三十多人,现在活着的就剩他一个了。
“这世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轰隆隆——"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王老五的思绪。
只见一匹快马从南门疾驰而来,骑马之人浑身是血脸上写满了恐慌。
"报——!!!"
那人声嘶力竭地喊着,马还没停稳就滚落在地。他挣扎着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向高台跑去。 张献忠眉头一皱,挥手示意乐声停止。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连风声都仿佛凝固了。
"大……大帅……"男人跪在地上,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个散发着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