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回答,斩钉截铁,“但若不如此,今日的金陵,便已是沈逸那叛军的囊中之物!届时,江南糜烂,国将不国!学生请问史公,是国法重要,还是国家重要?是朝廷的体统重要,还是大明的存亡重要?”
“当此之时,若还拘泥于所谓的‘程序’和‘法理’,那便是真正的迂腐,是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是最大的不忠!”
这番话,如同利剑,直刺史可法的心脏。他看着眼前这个浑身浴血、眼神却清澈无比的年轻将领,心中百感交集。他看到了律法的崩坏,也看到了一个忠臣在绝境中的担当。他知道,梅春说得对。
梅春见史可法面色变幻,再次躬身,语气诚恳无比:“史公,梅某乃一介武夫,只知杀贼,不知治国。今日前来,非为邀功,乃为负荆请罪,更是为了……托付!金陵城百万生民,朝堂之稳定,大明之法统,皆需仰仗史公这等士林领袖出面主持!梅某愿将兵权暂交,只求史公能看在太祖皇帝的份上,看在江南亿兆生民的份上,出山,为国定鼎!”
史可法闭上双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选择。梅春的兵变,已经将所有人都逼到了悬崖边上,要么跟着他一起“拨乱反正”,要么就一起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梅将军,国之柱石也。”他缓缓睁开眼,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你的忠勇,老夫敬佩。此事,老夫……应下了!你放手去做,这朝堂之上,若有非议,老夫一力担之!”
得到了史可法的支持,梅春心中大定。他没有停歇,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下一处府邸。
----------
朱大典府。
与史可法的文人风骨不同,朱大典虽是文臣出身,却以知兵、强硬而着称。他在听完梅春的叙述,并亲眼看到赵之龙的人头后,没有丝毫的震惊和犹豫。
他猛地一拍大腿,抚掌大赞:“杀得好!杀得痛快!我早就看赵之龙那厮不顺眼,满肚子男盗女娼,毫无忠义之心!梅将军此举,真乃天降神兵,为国除了大害!”
他看着梅春,眼中满是欣赏:“将军放心!你既已动手,我朱大典绝无袖手旁观之理!南京城中尚有数个卫所,其指挥官与赵之龙素有往来,恐有异心。此事交给我,天亮之前,我必为你将他们一一‘安抚’妥当!”
有了史可法的“名”,和朱大典的“力”,梅春知道,大局已定。
黎明时分,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南京城时,一个以史可法、梅春、朱大典为核心的、临时的、但极其强大的“战时权力核心”,已经秘密形成。
他们共同决定,在午时,于兵部大堂,召集南京所有文武大臣,进行最后的“摊牌”。
一份份由史可法和梅春共同署名的传召令,被孝陵卫的士兵,送往了南京城内所有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府邸。
传召令的内容很简单:“国贼赵之龙,意图献城,已为国法所诛。兹定于午时,于兵部大堂,共商国是,清查奸党,所有在京官员,不得缺席。违者,以赵贼同党论!”
-------------------
史可法:
清朝官修的《明史·史可法传》,虽然是“敌国”所修之史,但对史可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也是非常罕见的。传记的结尾赞曰:
“呜呼!念其最后之从容,则所谓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者,可无愧矣。……论曰: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忠义骨立,殚心兵事,……其始终不屈,与文天祥、陆秀夫何异哉!”
朱大典:
《明史·朱大典传》 评价他:
“大典有胆略,娴将略,……性刚果,勇于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