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大明战神
周远听的有趣,不由得开口问道:“你爹懂兵法?”
李文忠当然懂兵法,虽说这当爹的远没有他这个‘大明战神’的儿子出名,但也算得上是战功赫赫。^k_a!n¨s\h?u\z¢h¨u-s/h.o,u~.*c′o^m?
虽然战功比不上徐达常遇春,但也曾领军攻破大宁、高州两地,斩杀宗王朵朵失里,擒获承旨百家奴。
在洪武十六年,李文忠病死后,朱元璋还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可以说,朱元璋身边众多的关系户,真正算是没给朱元璋丢人的,还真就只有这个侄子李文忠。
只不过李文忠没丢的脸,倒是全让李景隆这位‘大明战神’给丢光了……
而让李景隆把脸丢光了的正是现在还心心念念想要种出来葫芦娃的朱棣。
靖难之时,建文帝朱允炆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
然后志得意满的李景隆便行兵到了德州,进驻河间,意思就是要打你朱棣的老巢燕京。,w,z,s^k′b*o.o!k..¨c′o¨m/
然而朱棣却仿佛直到这李景隆是个草包,完全没把他当回事,亲自领军主力全出去奔袭大宁,只留下儿子朱高炽守城。
靖难时期,朱棣这边一直兵力都不足,加上朱棣又把主力几乎全部抽走,所以当时的燕京城里守军只有数千。
可结果李景隆却依然是只围不攻,后来还是手下实在看不下去,大将瞿能夜袭燕京,然后很轻松的就把张掖门给打下来了。
但当城破的时候,李景隆却又怀疑这瞿能要抢功,竟然又下命把他给撤回来了!
是的,李景隆来攻城,城破了,他的选择竟然是让手下收兵回营。
很难理解李景隆当时的脑回路,五十万大军攻打一个只有几千人守着的燕京,拖拖拉拉打了足足三个月。
直到朱棣那边战事平定,还在大宁借了三万蒙古骑兵班师回朝,李景隆都没把燕京打下来。
可即便如此,李景隆依旧领着的是五十万精兵强将,而朱棣算上借来的兵马也不过五万。
五万打五十万,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的战争,结果二人郑村坝会战,李景隆大败,抛弃物资,连夜撤退。?2:?@8]/.看¨a\书×网?` ?免?费*?阅%?读?{′
这一仗,朱棣简直是发了一笔横财,建文帝给李景隆所配备的军械物资,无不是最上等的配置,结果这一下全都落到了朱棣的手里,自此朱棣靖难起事,便算是有了第一桶金。
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次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率军援救,兵出紫荆关,然后又是拖拖拉拉,等李景隆赶到地方,朱棣都已经打完仗回燕京了,李景隆纯白走了一趟。
李景隆离谱,但是朱允炆简直比李景隆还要离谱,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是因权柄太轻,便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然后又一次加派人手和物资,合军六十万。
六十万精兵,这战力交给徐达常遇春或是朱元璋的手里,都足够再打一次北元了,结果燕军和明军在白河沟相战,李景隆竟然能再一次用足以碾压的兵力败给朱棣。
这一次,李景隆干脆都不装了,直接把六十万人的辎重全都扔给了朱棣,自己灰溜溜的逃了。
就这这一战,打没了朱允炆的家底,使得攻守形势逆转,当时的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
直到了建文四年,朱棣听了姚广孝建议,不再计较那一地一城的得失,直接越过长江,直逼京师,李景隆再次出场,连同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朱棣自然不愿。
其实这本就是缓兵之计,当时的大明不是无兵,朱允炆还有大量的兵马散在边关,但是眼下眼看着就要被朱棣破城了,那还需要在乎边关将士不轻动的原则。
原本京师还有二十多万的人马,再加上应天府城坚池深,防备朱棣一阵时间轻而易举。
结果,李景隆直接打都不打了,直接开门投降,再之后的事情就是朱棣入城,而朱允炆自此失踪,成了历史上一大悬案。
纵观整个靖难,朱棣能够成功,最大的功臣不是他自己,甚至也不是姚广孝,而正是这位‘大明战神’李景隆。
而李景隆这么离谱的战绩,并不是无人在乎,实际上,在李景隆第二次大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