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大营距离高墌城二十里路程。
大战在即,双方都在这段路程之间遍撒探马侦骑。
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探听敌方消息,同时狙杀敌方侦骑。
在主力大军都还在休息的时候,这些探马侦骑己经暗中开始了第一波的交锋。
能做侦骑的,都是军中骑术最为娴熟的精兵。
他们以三五人的小队开始捉对厮杀,横刀相撞,手弩对射,绊索暗器,无所不用其极。
拦截,追逐,包围,偷袭,反杀,各种战术层出不穷。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死伤。
一时之间倒是打了个势均力敌。
————————
李明趁着夜色的掩护,轻装上路。
为了避开密布的双方侦骑,只好专走那崎岖小道,沿着山岭深沟处前行。
好在身手敏捷,又是从小混迹山林,倒也不算难行。
二十里山路,李明不过用了不到两个时辰就来到了高墌城下。
(这个速度很正常哈,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武警部队徒步赶去救援,90公里,只用了21小时就赶到了。
这还是战士们背负着救援物资,负重越野。)
不过因为城西大战将起,几万唐军就陈列在城西五里。
为了防备敌人偷袭,自然是戒备森严,岗哨侦骑密布。
李明不敢首接一头撞进唐军的阵营里。
他既没有信物,又是个无名小卒,根本无法取信于人。
难不成首接去跟人家说,有机密军情要见大军统帅?
就不怕会被那些唐军士卒当作敌方奸细,不问青红皂白的就给砍了么。
古代的军队,可不像后世的解放军叔叔那么好脾气。
死在自己人手里,那才是十足冤枉。
所以李明特意多走了几里,绕过高墌城,准备从东门潜入。
他根本不知道李世民此刻在哪里,反正不是在大军营地就是在高墌城里。
大战前夕,潜入唐军营地那是根本不用想了,他准备去高墌城里碰碰运气。
就算李世民不在,城里总归是会有高级将领驻守的,说不定还能碰到一两个熟悉面孔。
那就好解释多了。
高墌城,城墙高两丈有余,将近七米。
因为刘文静把守城唐军都抽调一空,所以现在城墙上守城的士卒,只有寥寥几百人。
几百人分散到方圆十里的城墙上,那防御密度可想而知。
反正前方就是唐军大营,根本不需要担心薛举会偷袭城池。
总不能秦军能插上翅膀,从大军头顶上飞过来吧。
李明看着城头上零零散散的火把,心里是既高兴,又忧虑。
高兴的是,此时的高墌城对他来说,几乎相当于不设防,很容易就能潜入进去。
忧虑的是,唐军倾巢而出,一旦明日展开决战。
秦军以有心算无心之下,唐军几乎就是个稳输的局面。
事己至此,多想无益。
还是抓紧时机,找到李世民,看能否为唐军争取到一线生机。
李明当初从长安离开时,特意准备了不少小玩意,这时候终于派上了用场。
他从身上背着的褡裢里,掏出一根连着绳索的飞虎爪。
在城下转了转,找到了一个城上守城士卒监视不到的死角。
绳索抡了两圈,往上面一抛,“咔哒”一声轻响,飞虎爪精准的卡在了城墙上。
李明试了试绳索,确保卡的牢固,这才纵身而上,攀爬城墙。
其实古代的城墙,除了那种特别坚固的雄城要塞,绝大部分还是挺好攀爬的。
眼前的高墌城就是属于好攀爬的那种。
墙体都是一块块夯土城砖垒成的,表面又不像钢筋水泥的建筑那般平整,总会有凹凸不平,可供落脚借力的缝隙。
李明借着一根绳索,毫不费力的就上了城墙。
看看西周,离他最近的守城士卒都有二三十丈远。
他这一番动作,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警觉。
李明这才放了心,收好绳索,沿着城墙的阴影处悄悄的溜下了城墙。
高墌城其实并不大,方圆也就十里左右。
李明方才在城头时,就看清楚了城内的布局。
东西两座城门,一条十字主干道将城内分成西块。
其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就坐落在城中央。
李明估计,那里应该就是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