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起,李明等人便在秦国公府安顿下来。
这座朱门高墙的府邸,不仅成了乱世中庇护他们的港湾,更似一方淬炼锋芒的熔炉。
在这里,他们将褪去稚嫩,日渐锋芒毕露。
长孙待他们,当真视如己出。
晨起时,她亲自为孩子们挑选合身的锦袍,夜读时,她命人在书房多添两盏明灯。
每至节气,她总要查看孩子们的鞋袜是否合脚,衣衫是否合时。
那温柔如三月春风的目光,总能在第一时间察觉谁消瘦了半分,谁又长高了一寸。
不过月余光景,孩子们的变化己肉眼可见。
原本嶙峋的骨架渐渐覆上匀称的肌肉,蜡黄的面色透出健康的红晕,不仅个头蹿高了半头,连曾经干枯如草的头发,如今也泛着绸缎般的光泽。
但长孙的慈爱绝非溺爱。
她比谁都清楚,陇西李氏如今己成参天大树,地位今非昔比。
李氏的未来也需要更加全面的人才,而并非只会拼杀的武夫。
于是,长孙特意聘请了长安城里各种有名望的先生来教导他们课业。
这些先生不仅有精通经史子集的硕儒,还有擅长琴棋书画的才子,更有熟知礼仪的官员。
他们被按照世家望族子弟的严格标准培育。
李明他们开始了每日痛,并快乐的生活。
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
长孙伺候完李世民去上朝之后,就带着丫鬟们捧着早饭来到他们的院子。
她心满意足的看着刚练完晨功的孩子们,吃的饱饱的,精神抖擞的走进学堂。
上午是读书时间,听到学堂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站在学堂外面的长孙脸上就挂着淡淡的笑意,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给予他们鼓励。
没有人敢不认真苦读,就连一看见书就脑仁疼的李明,都不得不强打精神听讲。
只因为这位先生有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房乔,房玄龄。
青史留名,房谋杜断中以善谋为名,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
后人赞为“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说起唐代贤相必然第一个便会想到的房玄龄。
房玄龄是个三十多岁的文士,身形瘦长,眉修唇薄,留着三缕长髯,面容清癯。
出身山东世家的他,举止优雅,谈吐得体,儒雅谦和,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意。
房玄龄作为最早跟随李世民的班底,于渭北时便孤身投靠。
他腹有锦绣,足智多谋,又有秀才的身份,所以立刻便为李世民引为知己,大加重用。
(秀才,取有秀异之才可为士者之意,在隋朝年间是科第最高的等级,相当于后来的进士。
隋朝时首创科举制,三十多年国祚中一共才在全国选拔出了十来位秀才。
从唐武德至贞观的三十多年中,每年仅有一,二人得中。比后来明清时代的中“三甲”还难。
房玄龄能在隋朝时便高中秀才,其实力可想而知。)
作为李世民最得力的左右手,现任记事参军的房玄龄每日要处理海量的军书奏章,还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能在百忙之中,每日抽出一个时辰来教导李明他们,完全是看在长孙亲自说请的面子上。
上午的课业将要结束时,长孙才会悄悄离开。
带着李三通就开始了忙碌。
他们翻遍了各种古籍,上到宫廷秘典,下到民间偏方。
只要是看到记载对于养身健体,滋补元气方面有用的菜肴,她都会小心的记录下来。
和御医讨论过其中的可行性后,就会嘱咐李三通,让伙房换着花样的做。
当孩子们狼吞虎咽的大口吞咽,长孙的脸就会挂着满足的笑意。
可当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们一脸愁苦的时候,长孙就会秀眉微蹙,继续与御医和李三通寻找新的食谱。
午膳过后,下午是授业时间。
孩子们根据性别分成两拨,学习不同的课业。
女娃们要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还要学习算术和管账,为以后嫁为人妇,执掌家宅做准备。
男娃们学的东西就更多了,除了这些都要略有涉猎之外,还要加上骑马,射箭,拳术,以及兵法。
当然,有时候李世民忙完了公务,也会亲自抽身教导。
不过他毕竟事务繁忙,抽不出那么多精力教导每一个人。
当他得知,孩子们的武艺,刀法,军阵都是李明一手训练出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