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堑长一智。
经过了之前的教训后,李明再也不敢相信这些路上的行人了。
每日里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离那些行人远远的。
可就是这样,还是不断的遇上居心叵测的恶人。
抢食物的,抢牛的,抢人的,想拉他们入伙的。。。
有干脆明抢的,有扮可怜的,有装忠厚的,还有连吓唬带蒙骗的。。。
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构成了隋朝末年,兵灾战乱之下人吃人的乱世的缩影。
哪怕是为了一个躲雨的破庙,一处避风的凹地,都能引发一场争斗。
短短七八天,竟然恶斗了十余场。
经过之前一战,孩子们的心性大为成熟。
只要李明一声号令,立刻列队结阵。
圆阵防守,锋矢进攻!
依仗着皮糙肉厚,披了甲胄的老憨作为主力,竟然与人斗了个旗鼓相当。
好在敌人多数都是逃难的流民,本身战斗意志也不强,装备武器更不用说了,五花八门,简陋至极。
孩子们依托着阵型的配合,坚硬的盔甲和锋锐的横刀,在付出极微小的代价后总能取得胜利。
大大小小的一场场争斗下来,每个男娃手里都见了血,也都负过伤。
甚至石头二牛他们几个,手中的横刀下也新添了不少亡魂。
有句话说得好,伤疤是战士最好的勋章。
石头自从上次受伤后,成长的最为迅速。
头上伤口还没愈合,就踉跄挣扎着用刀捅死了一个想要偷偷抱走铃铛的流民。
从第一次杀人时的恐惧,不安,呕吐,到后来的冷静淡定,只用了短短一个夜晚。
孩子们的配合也越发默契,纯熟,他们交替进攻,互相掩护,守望相助。
攻,势若奔雷,摧枯拉朽。
守,稳如磐石,滴水不漏。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斗,一天一天的捱,一步一步的挪,终于来到了一座县城。
他们的食物早就吃尽,身上都多多少少添了不少伤痕。
望着人来人往的县城大门,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一丝渴望。
他们太累了,这一路的尔虞我诈,拼死争斗,哪是半大孩子们,能一时接受消化得了的。
到处都是心怀鬼胎的流民,到处都是不怀好意的目光,他们当真恨不得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
精神紧绷,心力交瘁之下,都迫不及待的想找个安全的地方好好休息休息。
李明更累,他比这些孩子们付出的精力,体力还要多出几倍,要操心要提防的人和事实在是太多太多。
县城,毕竟不是法外之地,应当是安全的吧?
无论哪个势力,占领了城池,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要保障基本的社会秩序。
不会像那些野外的流民一般,吃了上顿没下顿,活一天算一天,脑子里除了填饱肚皮就是传宗接代那点事,那么的肆意胡来吧。
李明这样想着。
就靠近县城,借着高大城墙的掩护,安稳的睡个好觉,休整一下应该是不妨事的吧。
可是,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也许是为了防备兵灾,所以城门口安排了不少的士卒。
同样想要进城的流民们,脸色早己麻木,机械的排着长长的队伍。
被士卒们牲口一样的呼来喝去,挑挑捡捡,时不时的有三两个人被拉出队伍,站到城门外的一个圈里等着。
等到队伍排到李明他们进城的时候。
守城的衙役士卒见到他们这群奇怪的组合后,眼珠子登时就红了。
流民,半大的孩子,带着一头价值不菲的牯牛!
这是什么!这是行走的一串一串的铜钱啊!
在古代,牛,可是贵重财产,可以换取银钱,可以留着种田!
乱世之中,孩子,也是重要资源!
每逢乱世,人伢子或者豪门大户都会撒出大把的铜钱,收买流民养活不了的孩子。
男娃可以做佣人,做苦工,女娃那就更值钱了!
无论是自己养着玩,还是卖给青楼妓馆,都是大把的铜钱!
流民是什么?在他们眼里那是比牲畜还不如,予取予夺的下贱东西。
那个出身本地豪族,守城士卒的头头,跳着脚的叫嚣“给我把他们全都扣住了!
他娘的,一群流民小贼,哪来的牛!定是偷的!
快快!快点!别让他们跑了!”
随着他的喝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