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捕鱼
朝臣们祝贺完毕后,李恪道:“将作大监何在?”
阎立成立刻站了出来,他是画家阎立本的兄弟。
“臣在。”
李恪取出建造图纸,递给太监,让他转交给阎立成。
“朕打算建一座烈士陵园,以供未来为国捐躯的好男儿,永享祭祀荣光。让英雄之魂,得以安息。你们可有异议?”
闻言,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惊。
图纸都做完了,分明是先斩后奏,还问什么?
更何况,一旁那些武将们,眼神锐利,仿佛一言不合,就要挥拳相向。
于是,文武纷纷躬身行礼,齐声高呼:“是!”
此刻,武将们心中热血沸腾。
瞧瞧,陛下要祭祀的,是我武人!
你们文人,不过是朝堂上的摆设罢了。
李恪这一举动,若换作他朝,恐怕早被文臣们骂得体无完肤。
幸好现在是唐初,武将势力强大。若是到了唐中期,文臣势力崛起,恐怕难以如愿。
这就是国家发展的自然规律。
开国之初,武将辈出,帮皇帝打下江山。
国家安定之后,武将势力自然衰弱。
李恪很高兴,建立烈士陵园,可以更好的凝聚大唐上下,所有子民对国家将更有归属感。
退朝后,李恪返回后宫,逗孩子。
没多久,接到宫人通报,说长孙冲求见。
李恪连衣服也没换,前往甘露殿接见。
“臣长孙冲,拜见陛下。”
李恪虚手一托。
“免礼,找朕所为何事?”
长孙冲毕恭毕敬,声音中带着一丝诚恳。
“微臣特来请教,该何去何从?原定东北一带,然而目前那边并没有合适的港口。”
“哦?”
李恪摸了摸下巴,陷入沉思。
确实如此。
东北港口本就稀缺,海参崴虽然算一处,却远离大唐,气候极其恶劣。
李恪示意一旁的内侍递上一张大唐简略地图,仔细看了看,道:“定在清水岛吧,具体位置,你自行斟酌。张海恰好在附近管理海盐,你的捕鱼大业,需要与他合作。”
古时候捕鱼,尤其是海上捕鱼,资源虽丰,风险也很大。
即便长孙冲捕获大量鱼群,若没有妥善处置的人,以古代的保存手段,这些鱼终将白捕。
在古代,长期保存肉食的方法,是腌制。
对于那些底层百姓,一斤鱼肉五文钱,肯定会兴高采烈地买回去。
更何况,重盐腌制的鱼肉,还顺带着买了盐。
长孙冲拱手:“臣明白了。”
几个月后。
清水岛。
一座崭新的港口,拔地而起。
长孙冲目光如炬,沉声问道:“一切可都筹备妥当?”
副手张三在一旁,嘴角挂着笑。
“大人就别操心了,大伙儿都摩拳擦掌好几个月了,还能有啥没准备好的?”
然而,长孙冲的脸上却无半点笑意。
他知道自己肩上的重担。
李恪临行前的嘱托,犹在耳边。
在清水岛一带,建立起一座足以滋养整个东北的渔获市场,为即将到来的移民铺路。
“将作监的大匠们呢?关键时刻,可不能让咱手里的网出半点岔子!”
长孙冲眉头紧锁,追问道。
“大人放心,他们正忙着检查呢。”张三道。
“走,去瞧瞧!”
长孙冲起身,迈向甲板。
刚踏上甲板,目光就被巨网所吸引,心中不禁再次涌起一阵豪情壮志。
这网,实在是太大了!
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每次看到,长孙冲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
这么大,非得两艘船合力,才能驾驭它捕鱼捉虾。
当时,长孙冲初到清水岛,还以为捕鱼不过是驾着船,随意撒网,捞点小鱼小虾打打牙祭。
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肩负起供应整个东北鱼食的重任。
毕竟,渔业这东西,向来靠天吃饭,比种地还不靠谱。
长孙冲曾一度以为李恪是在开玩笑,想要靠渔业支撑起肉食供应,是痴人说梦。
然而,世事难料!
如今,他长孙冲,就要在这清水岛畔,书写一段渔业传奇了!
长孙冲看到的是一种新型拖网,长度超过百丈,宽度达十几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