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例子。
对此,姜维活在当下,也是无可奈何。
反观李牧,与他恰恰相反。
他出身高贵,虽然没有官衔,却是堂堂蜀汉朝廷亲封的尚书仆射李福的儿子。
放在蜀汉朝中,血脉纯正,当属益州本土的顶流贵族士家。
这样的人,莫说他姜维是个降将。
便是高高在上的诸葛亮,如果没有丞相官职的加持,只怕也要对李牧忌惮三分。
然而,就是这样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居然对自己礼敬有加。
试问姜维心中,如何能不感动。
“李公子过誉,伯约岂敢。”
此时的姜维,受宠若惊。面对李牧的躬身一礼,就差当着诸葛亮的面,给他首接跪下了。
诸葛亮看在眼中,满眼都是欣慰。
地域歧视,自古有之。自从姜维被迫归降以来,军中对他明里暗里的排挤,几乎就没有断过。
对此,诸葛亮一首维护姜维。
尽可能把他留在身边,远离军队内部官员的权谋斗争。
反观李牧,出身士家豪门。与军中诸将,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此大义,不禁都让诸葛亮有些自惭形秽。
“若益州本土士家,都能似如汉兴这般。遥想昔日,我又何故非要去拿兵权,以此震慑。而后迫于朝廷他们那边的施压,接连不断地实施北伐大业。彼此息战,养养百姓。恢复国力,难道不好么?”
此刻,诸葛亮睹物思情。
一抹心酸,再度让他情不自禁的眼眶湿润。尤其想到,如今的自己,天命将近。
蜀汉内部,杨怡、魏延,相互争权。
一旦不久之后,自己不幸,撒手人寰。军中诸将,届时对姜维的排挤,只怕也会为之更甚。
想到这里,诸葛亮心头一荡。
突然觉得,自己也是时候,该给姜维提前谋个后路。
毕竟姜维的才华,他比谁都更清楚。稳固了姜维,就等于稳固住了未来蜀汉的一片天空。
“不错,我死以后,伯约绝对不能被逼迫着再度谋叛。”
“他若谋叛,无论投吴还是再度归魏。绝对是我蜀汉,不可估量的莫大损失。”
想到这里,诸葛亮明眸一转,突然计上心来。
“伯约,你看我现在精神如何?”
“这……”看着诸葛亮的气色,姜维上下打量,此时既感到疑惑也感到欣慰:“回禀丞相,丞相的身体以及气色,似乎比昨日不知好了多少。”
“哈哈。”
诸葛亮笑了,突然看向李牧。
“伯约不知,此皆汉兴之功也。”
“哦?”
闻言,姜维眼中,闪过一抹不朽般的光芒。
诸葛亮借力打力,顺势把李牧的所作所为,悉数向姜维说了个详细。期间,甚至还不惜用上了些许的吹捧之词。
一番讲述,姜维面露惊诧。
再度看向李牧的目光,己是满眼抑制不住的倾慕之情。
“李公子年少,不想竟有如此大才。小将姜维,诚心拜服了。”
“哎,岂敢岂敢。”
眼看姜维要跪,李牧赶紧扶住他。
不自觉的,又看了一眼身旁的诸葛亮。此刻,诸葛亮的举措,让李牧属实有些想不透。
他不明白,诸葛亮到底想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