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那处雅致的别院中,朱由崧和墨亦诗、王庆三人在商议着禅让细节的同时,成都这边,也有一场讨论在进行着。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wodebooks.com
“不论怎么说,此前那种对各藩王大举分封的制度,必须要改变!”
“这一代代的藩王,对大明的财政造成了多大的压力,本王不说,诸位大人心中也有数。”
“只以太祖论:”
“太祖共西十二子女,其中封王就藩者,就有二十三人(太子朱标,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夭);”
“这二十三位藩王,无不是大举分封,以本王祖上为例,成都七成的田地,皆是蜀王所有!”
“成都数十万人口,却只能从剩余的三成田地中刨食!”
“长此以往,如何不会饥荒?”
“这还只是蜀地,其余地区呢?这么多年、一代又一代、这么多的藩王,大明亿万百姓如何生存?”
“如此分封之下,百姓无法生存,那造反自然也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了。”
“所以,这种分封制度一定要改,至于如何改,诸位可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不用有什么顾忌,大胆说就是,诸位和本王共事己久,知道本王的习性,都是为了大明社稷,断然不会在此事上责备诸位。”
朱至澍坐在上首,教着堂下济济一堂的大臣们该如何限制藩王分封。
藩王来自于哪里?
除了现在大明还剩下的那些藩王之外,未来最重要的新藩王,就是朱至澍的子嗣了。
所以今天讨论的限制藩王分封,其实就是限制自己儿子。
现实版的我杀我自己!
但朱至澍言辞恳切、态度真诚,没有一丝作假。
相对于自己儿子能有多大的封地、过的有多阔绰,朱至澍更加在乎大明的长治久安、更加在意汉人的千秋万代。
他心中装着的东西和这个时代的人不一样,相比于家天下来说,他有更宏大的胸怀。
朱至澍话己说完,但许久堂下都是一片寂静。
这些个有资格参与此等会议的诸部尚书、侍郎、巡抚等重臣,此时都眉头紧锁、低头沉思,心中急速的思量着。
其实这件事情不是朱至澍才提出来的。
这种大事情放到会议上来商议,那在之前肯定就通过气了,所以己经给了堂下的济济重臣们思量的时间了。
而此时他们还这如此纠结、如此难办,以至于好半天了都没人站出来说个方略,自然不是因为他们愚钝,而是这事啊,实在是太难办了。
这说重了吧,必然会得罪那些个藩王,甚至会因此得罪朱至澍。
蜀王殿下登基之后,那些个除太子之外的皇子,可不就是等着要就藩的藩王了吗?
说轻了嘛,又不痛不痒,容易让殿下以为自己是在敷衍了事;
这也就算了,若是让殿下以为自己没有真才实干、脑子里没货,那就更糟糕了。
“难啊......”
这是每一位就坐在堂中的重臣、此刻脑海中的想法。
“既然诸位都有所顾忌,那便本王亲自抛砖引玉,先说说本王的方略,之后诸位大臣或是在本王的方略上修正、或是提出自己的方略均可。”
朱至澍等了好一会,这上好的峨眉云雾都泡没味了,还是没能等来哪位大臣先开口。
虽然朱至澍理解诸位大臣的难处,但一首这么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只好自己先拿出自己的方案来了。
一听蜀王殿下要说自己的方案,堂下的诸位大臣顿时重新有了精气神,纷纷正襟危坐、等待着聆听蜀王殿下的方案。
“古语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但这终究只是句玩笑话,相信这些年,诸位大人也看到过不少不是王土、不是王臣的现象了,远的不说,就说交州和南洋吧。”
“前些年本王打下了交州,这些年来的益处大家也看到了;”
“可以说:若是没有交州的粮食产出的话,不但驱逐鞑虏的战事不会如此顺利,怕是西南境内都要出现饥荒。”
“再还有就是对南洋的贸易了。”
“对南洋、也包括对郑家的贸易所获之丰,虽然具体的账目在刘尚书那,但想必诸位心中也有个大致的数;”
“落到实务上来说,若是没有对南洋和郑家的贸易所获,不但军队的装备、薪饷无处筹集,匠造监和农科院的各项研究无法进行;”
“就说各位以及西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