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新绛县、襄汾县、平阳府!
速度快的话,完全可以赶在北京来的那路援军到来之前,便一举夺下平阳府,完成山西战役的第一阶段目标。
所以孔庆元的第一师,在后续大部队赶到接手河津县的防御后,便汇合陕西第一军团第一师的三个旅,加上自己的五个旅,一共八个旅西万人一起离开了河津县,再一次踏上了征途。
孔庆元己经很忍耐了。
据前方的情报,在过去的两三天时间里,稷山县又汇集了一万多清军,使得小小的稷山县城己经挤下了两万多的清军。
几乎整个平阳(今临汾)盆地的清军都来了,只剩下个别重要的城池还有一定的驻军,例如平阳府城。
清军兵力多,代表的不只是守城能力变强,这只是表面;
在这个表面之下更严重的是:基本上来说,清军的兵马配置,马步比不会低于五比五,甚至有时候是七比三。
所以清军总数上去了,就代表着骑兵多了,稷山县的清军骑兵,不会低于一万人。
骑兵多了,便代表着清军奔袭后方的能力大大增强。
尤其平阳(今临汾)盆地地势一马平川、适合清军的大股骑兵奔袭。
也正是因为此,战前五军都督府一再强调要稳扎稳扎、不可浪战,宁可慢、不可错。
上级的命令、加上孔庆元自己的战术眼光,使得孔庆元在河津县渡过了难捱的两天、终于等来了大部队。
稷山县离河津县足足有六十余里,还都是一马平川的地形。
只是自己一个师、五个旅的兵力,孔庆元还是有些不踏实,所以等来了陕西军团的三个旅。
这下就万无一失了。
八个旅的大军,足可以沿途每隔十里便放下一个旅建立防御阵地,防止被清军断后路。
如此一来,不但后路无虞,等到大军推进到稷山县城下的时候,仍然还能有三个旅的兵力,足以和聚集在稷山县城的清军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