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谷给完全堵住了。
只是人还好,战马的尸体可是很占地方的。
“放!”
“砰!”
“砰!”
“砰!”
清军骑兵顶着大炮齐射造成的巨大伤亡越冲越近,两里的距离转瞬即逝,很快就冲到了燧发枪的射程之内。
进入射程之内的清军骑兵一时半会还是冲不上来,因为第一道壕沟前三十米密布着一层一层的拒马、地面上还满是铁蒺藜。
清军还得下马破坏拒马和铁蒺藜后,才能真正的对第一道壕沟造成威胁。
所以冲在第一批次的清军骑兵个个都是身穿重甲、手持圆盾和战斧,甚至有些携带的还是厚重的大盾。
这些骑兵到了拒马阵前之后便是翻身下马,一边利用大大小小的盾牌挡着西南明军射过来的子弹、一边用手中的战斧劈砍着拒马,为身后更多的清军骑兵清理出进攻的通道。
而在这批顶着西南明军的火力破坏拒马的近战骑兵的后面,更多的清军则是拉开了手中的弓箭,向着西南明军的阵地抛射。
沟谷就六七十米的距离,第一线怎么挤也就最多一两百个人,更多的清军上不到阵前,便在后面为第一线的清军提供火力支援。
西南明军可不会坐视这些清军破坏拒马。
顶着不断落下的弓箭带来的伤亡,第一道壕沟的八百多支燧发枪打出一轮轮齐射,将一名名清军将士射杀在拒马前。
在应对这种抛射的弓箭时,朱至澍设计的宽檐头盔就起到作用了。
十厘米左右宽的金属帽檐,就像一顶顶小斗笠,可以有效的减轻弧形落下的抛射弓箭对将士面部、肩膀的杀伤。
三眼窑防御阵地共有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两千人,其中步兵营1500人一半是装备的大盾、长矛和手榴弹的前排步兵,一半是燧发枪手,所以正常列阵的时候是有750支燧发枪。
但因为都是阵地防御战,前排步兵其实作用没那么大,尤其是长矛兵;所以出发的时候特意多配备了一些燧发枪,使得装备的燧发枪超过千支。
其中有两百支在左右的山头上面布防,所以沟谷中约有八百多支燧发枪。
但就是这八百支也够清军喝两壶的了。
这三五十米的距离,别说是重甲圆盾了,哪怕是三层甲、大盾,都不一定能有效的抵御住大口径燧发枪的射击威力!
而在一半的大炮换上霰弹之后,那就更是了。
在炮兵营长的指挥下,25门55毫米野战炮,一半炮口上扬,朝着清军第一线近战兵的后方继续发射着实心炮弹,打乱清军弓箭手的射击;
一半则是换上了霰弹,用自由射击的方式、不断的轰击着第一道壕沟三五十米外、正在破坏着拒马的清军。
很快,整片战场就是血流成河、哀嚎盈野,双方都是伤亡惨重。
但整体来说还是清军的伤亡要远远大于明军。
毕竟西南明军这边火力有首射的燧发枪、曲射的大炮,不论是杀伤力还是攻击面,都比清军要强太多;
而且防御这块也是西南明军占优。
不只是因为宽檐头盔,第一线战壕可有很多的大盾和胸墙、掩体,这都有效的减轻了清军弓箭对西南明军的杀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