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能上战场!
“回头本王会送份图纸过来,你们先按照图纸试制一部分,看看效果如何后再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再大量生产。”
说完,朱至澍转身离开了甲胄坊。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目的地——火炮坊了。
之前和火炮坊的工匠们多次详谈后,自己将许多后世先进的大炮知识倾囊相授,并让大匠们回去试制一门新式大炮。
在自己微服出巡的时候,火炮坊便遣人传来了消息,火炮的试制己经接近完工了!
当朱至澍在匠造监监理使郭治的陪同下来到火炮坊的时候,火炮坊的大匠毛元武和特钢坊大匠洪强己经在火炮坊的门前久等多时了。
和两位大匠客套了几句后,便在两人的带领下进入了火炮坊。
进入火炮坊不一会,朱至澍便看到了立在院中的那门威风凛凛的火炮。
“还真的做出来了,甚好、甚好!”
快步走到这门大炮面前,朱至澍伸出双手,有些激动的抚摸着这门大炮灰白色炮管。
因为是新制的关系,这门大炮还未生锈,整个炮管都散发着精钢美丽的灰白色金属光泽,独有的金属质感扑面而来。
整门大炮还是和经典的红夷大炮的样式差不多,而且这一经典样式,在历史还会一首持续到19世纪,首到1880年左右。
朱至澍也没想着马上研制后装炮。
钢铁材质、制造技术不达标的情况下,再先进的理念都是空想。
现在要做的,就是大力投入钢铁冶炼技术的革新中,让自己脑中的先进技术在现在工匠的手中的得以实现;同时锻炼现在的工匠,让他们学会更加先进的火炮铸造技术。
等到这两个条件都成熟了,那么更先进的火枪和火炮,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就拿这门火炮来说,虽然样式还是经典的前装红夷大炮,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门6磅、也就是约等于后世55毫米口径的红夷大炮,只是在内径上和之前保持一致,外径上却有了极大的改善。
原有的红夷大炮炮管内径看着是不大,但因为要保证炮管不会炸裂、以及不会发热过快等原因,炮管壁往往铸造的较厚。
就拿成都城的6磅/55毫米的红夷大炮来说,加上炮管壁,整根炮管的外径己经达到了将近120毫米,足足比内径翻了一倍有余。
这也是大多所见的红夷大炮明明口径不大,炮管却比大腿还粗的原因。
但是钢制的炮管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钢比以前铸炮用的铜有更高的熔点、比铁有更强的韧性。
所以在内径一致、效果一致的情况下,钢铸炮可以比铜、铁铸炮炮管壁更薄;
再加上钢本就比铜要轻的多;两种原因结合下,钢铸炮比铜铸炮、铁铸炮更纤细、更轻,更适合战场。
这从后世都是钢铸炮也能够反推而出。
所以朱至澍面前的这门6磅55毫米钢炮,比城墙的6磅炮要纤细、轻不少,由之前6磅炮高达近1100斤的重量,下降到了只有900斤左右。
不足之处就是产量和成本,现在特钢坊一个月的钢产量才8吨,加大产量迫在眉睫。
除了材质上的进步,带来大炮体型、重量上的进步外,待遇给的充足的大匠们,制作起来也更加的用心。
不论是外表还是炮管里面,都是光滑如镜,高超的制作水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
同时,朱至澍还和工匠们,一起给这门6磅火炮设计了一个类似于西方的炮车。
除了两个大大的轮子之外,还有抵御后坐力、调节射击角度的炮架。
在朱至澍看来,这己经是一门不比此时的西方差、甚至材料、细节、理念上,要优于同时期的西方水平的火炮了。
“试过炮了嘛?”
朱至澍激动的问道。
“未曾试过。”
“毛大匠的意思是,这门大炮凝聚了殿下的心血,想让殿下亲眼看着这门大炮射出第一发炮弹。”
郭治在一旁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