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品。
而且此生都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迈上七品。
同进士可是进过皇极殿和皇帝讨论过经史治国的,进士或者不是进士,差别就是这么大。
明末因为进士数量较多的原因,知县级别己经几乎全是进士出身,而县丞、主簿、典吏等,则多由举人或者是乡贤担任。
其中知县又分上县、中县、下县,分别是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
资阳是中县,韩平是同进士出身的正七品知县,于宏义则是举人补官的从七品县丞。
韩平作为一县知县,自然不能事事躬亲,所以许多细分的事情,都有下属完成,秋收这块的事情,则是县丞于宏义在细管。
“于县丞,这位是蜀王殿下,快快上前见礼。”
待于宏义进了门,韩平急忙交待道。
正好奇怎么主座上不是韩知县,而是个年轻人的于宏义,听到韩知县的解释,顿时大惊,急忙上前行礼。
“臣于宏义,拜见殿下。”
这可是一地之藩王,进士出身的韩知县都得毕恭毕敬,何况自己一个老举人呢?
“无妨,首接说事情吧。”
“是。”
得到朱至澍的授意后,于宏义站正身子,开始介绍起资阳县的秋收情况。
“资阳县下辖乡镇共计二十三个,在籍田亩......”
于宏义就这么空口白话的说了足足近一刻钟,虽然没有书册,但很多数据都是随口而出,且能说的相对精准,显然是心有成竹、对其了如指掌。
在于宏义介绍的时候,韩平己经让县衙的主簿把这一块的账簿给拿了过来,呈给朱至澍过目。
所以每说一个数,朱至澍都会对照账簿,才知道这个县丞当真是大才,还真的说的和账簿上出入甚小。
“不错,于县丞用心了。”
待于宏义全部说完后,朱至澍忍不住夸奖了一句。
“都是殿下运筹帷幄、韩知县领导有方,下官不敢居功。”
听到蜀王对自己的夸赞,于宏义微微一笑,轻飘飘的几句马屁就奉了上去,让上面的每一个人都有功劳。
可见为官谨小慎微之极。
没办法,谁让他只是个举人呢?
“呵呵,你倒是机灵。”
“这账簿记录的很是详尽,看的出来花了很大功夫的,资阳县的所有官吏,都是功不可没;你们做的不错,接下来继续好好干,到时候拿个好的考绩,本王不会亏待你们的。”
“谢殿下!”
韩平和于宏义一听,心中激动不己,急忙起身对朱至澍行礼。
殿下亲口说了不会亏待自己等人,那还假的了?
这要放在皇极殿,那就是简在帝心了啊,虽然眼前的蜀王殿下不是皇帝,但在现在的川蜀,他和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PS:明代县分上(粮六万石以上者)、中(六万以下者)、下(三万以下者)三等。上县知县为从六品,中县知县为正七品,下县知县为从七品。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终明一朝,出过24595名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