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继续往资阳城前进。
资阳城离小镇二十余里,车马赶路很快,半有个时辰不到,朱至澍便来到了资阳城。
离成都只有一百多公里资阳城,因为背靠成都的关系,发展的还算不错,人口最多的时候好几万之多。
虽然因为战乱的原因,很多百姓都躲到了乡下逃避兵灾,但眼下张贼己去,陆陆续续的许多百姓都踏上了回城的路;官道上人流络绎不绝,甚至有机灵的小贩在路边搭起了棚子卖凉茶。
也幸亏朱至澍等人出发的挺早,不然只怕就要被堵在城门处进不去了。
虽然人一多,马车就走不快,但朱至澍还是很高兴看到这繁忙的景象。
车水马龙才能门庭若市,门庭若市才能有市场活力嘛。
随着人流朱至澍顺利的来到了资阳城下。
城门处几十名巡检司的人正在维持秩序、查验身份,以免奸细混入城中捣乱。
战乱初歇,不得不防,这也是成都官府三令五申的事情,看起来资阳城里施行的还不错。
巡检司的人自然查不到朱至澍的身份,早就有锦衣卫在前面打点好了。
远远的就能看到几名身穿华丽飞鱼服、腰挎细长绣春刀的锦衣卫,和一位看上去是军官样的人在城门处等候,所以朱至澍的车驾都没停顿,就首接进了城。
此番进城,为了不引起注意,朱至澍继续装作一个游学的大户子弟,随身也就带了十来个人。
“孙大人,此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别走露了风声,不然.......”
“张百户放宽心,我己经让下面人把这事烂在肚子里了,绝不会传出去.......”
朱至澍的车驾过了城门后,一名锦衣卫对着身边的军官细声的说道。
声音虽小,但语气却不轻。
进了城的朱至澍也没有声张,依旧是找了家客栈住下,同时还把刘之温打发去走另一条路,看看别的地方的情况了。
这一次朱至澍选的酒楼,是资阳城内最好的酒楼。
高门大户、深院叠墙,尽显一城翘楚的气派。
朱至澍带着几名随从刚到客栈门口,马上便有一名小二迎了出来。
“客官里面请、里面请......”
刘之温也带着几名随从,找了个不大不小的酒楼便坐下了。
坐下没多久,酒菜便上来了,刘之温借口是考察行情的行商,对着小二打听资阳城酒水、盐铁方面的事情。
小二也是机灵人,一开始还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等刘之温一小吊钱扔到自己怀里,才开始咧着嘴告罪,然后便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下午时分,朱至澍和刘之温在资阳县衙外的大街上碰了头。
两人将探查到的情况一对后,刘之温说道:
“看来资阳这地方,对三监新政的施行,还是很上心的;情况和我们制定的虽然有些许差异,但大体上还是不错的。”
“尤其这资阳知县,是上月才刚刚委派到任的,前任知县,在张贼破城之日,便殉城了。所以短短时间内能做到如此,这资阳知县,算是个能吏了”
“是啊,如果川蜀都能是这样,这三监新政,就算成了七八分了;这民生财源的第一步,就算是迈出去了,本王也就宽心了,哈哈哈......”
“走吧,去见见这能吏,看看除了三监新政,这资阳的秋收工作做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