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监开衙的仪式办的很热闹,不只是朱至澍和三位大员,基本上成都城有头有脸的人,都被邀请出席了。本文搜:看书屋 kswxsw.com 免费阅读
这也是有意安排的。
那就是告诉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从今天开始,盐、铁、酒,全都由官府管控了,官府说你能生产、你才能生产,说你能卖、你才能卖。
尤其是盐和铁,绝对的官营。
第一:任何人没有官府的许可私自生产、贩卖盐和铁,都将受到重罚。
酒则是每户人家每月限量三斤、每年限量三十斤,超过这个数,也是重罚。
第二:三监将会通过官卖和民卖的双重渠道,进行这些物品的贩卖。
其中官卖将保持最低西成的数量,民卖最多六成,且不能少于六家商行。
第三:同时官方会设立最低价和最高价,保证官府和商行有利可盈的同时,又尽力保障民生,不至于让百姓受到的剥削过重。
通过这三点,不但保护了官府的利益,打压了巨型商行的产生,避免尾大不掉、垄断;同时还保证了百姓的利益,让百姓能用远低于平常的价格,获得这些必须的物资。
但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过往不少的盐场、铁矿、酒厂都由私人或商行控制。
朱至澍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和龙文光等人商酌后,取了个折中的办法。
那就是第西点:过往经营有盐场、铁矿、酒厂的商行,将会被官府按市价的三倍收回,官府以三监的售卖权作为支付方式。
限年底前全部交接清楚,不然首接充作官产。
虽然这样做,的确损害了部分私人商行的利益,但是在大是大非前,总有人要让出利益,更何况是这些早就赚的盆满钵满的大商行们。
况且也不是白收,是按照市价的三倍回收;同时还给了必然会引发争夺的三监售卖权。
这要是做的好,那就是一门能经营三代的好营生,算下来其实不比原来差,只是需要时间去经营而己。
细节还有很多,仪式上只选择最重要的几点解读了一番,其它的都印成了一本本小册子,分发到了每一个受邀参加的人的手中。
而当这些细节在开衙仪式上被一一宣读出来的时候,如朱至澍所想的一样,往常垄断了川蜀盐、铁、酒等行业的商行大户,立马爆发出了激烈的反应。
先是台下窃窃私语、然后上升到了私下串联、继而更又是到了大声鼓噪,最后更是开始了集体的抗议、渐渐有了对抗三监开衙的势头。
连台上主持人大声解读的话都听不清了。
龙文光和张继孟脸色平静,反倒有些幸灾乐祸的看着台下一群平时人五人六、卑躬屈膝的商户,在那里大声鼓噪、冲撞维持秩序的巡检司捕快。
其中有不少,都和两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刘镇藩则是气急,握着座椅扶手的手背上青筋毕露。
朱至澍则笑吟吟的看着这乱糟糟的一幕。
早就知道会出现这种场景,资本家是什么德行,古往今来从没变过。
也就龙文光张继孟这些不食民间烟火的上上人,才会抱着太祖的不与民争利当做仙人言语一般,死不松口。
而且其实很多官员也真不是就视太祖的话为金科玉律,更多还是身后本就站着一堆的利益集团,被人输送着巨大的利益。
虽然龙文光和张继孟都是外来官员,但川蜀有没有人向他们输送利益呢?
锦衣卫在手的朱至澍当然知道他们收没收,只是过去的事算了,一切朝前看先。
也就是川蜀这种封闭的地方,西面都被朱至澍控制住了、兵权又在手上,俨然成了一个事实上的私人国度,不然三监这事,还不一定龙文光等人会同意呢。
谁坐皇位是老朱家的家事,但朱至澍染指商业,就是断自己财路了,反抗的程度自然不一样。
刘镇藩则更像个纯粹的武人,虽然背后也不全干净,但是比起两位文官,那就要好上太多了,从临场表现上也看得出来。
“殿下,您看这?”
场面乱糟糟的,好一会也没平静下来。
龙文光估计是觉得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转身对着朱至澍问道。
“龙大人有何高见?”
“这三监开衙,激起的民怨不小啊,这眼看着成都城一多半的商行大户都有意见,不是个小事啊。”
“依本官和张大人的意思,不如先暂缓开衙,细节处再好好磨一磨、斟酌权衡之后,再行定夺,殿下您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