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财忍着心中恐惧,详细说了一下他跟县太爷怎么勾搭上的,县太爷如何如何要求他压榨百姓,获得的钱财如何分账的,以及他所知道的两外几个村子的大地主都是哪几个。_h*o?n`g\t\e·x?s~..c~o~m/
“王爷,两位大人,我所言句句属实,都是那个狗官逼我的啊。我也是没办法,才不得不配合他的。我把他的罪证都记录下来了,就是想着有一天能够检举揭发他。”黄老财很自觉地就把自已转成了污点证人。朱吾适也懒得纠正他,这家伙必死无疑,他家人被流放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而且这家伙竟然还藏了一手,之前可没有说账本的事儿。这个狗东西,必须死。朱元璋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对地主的印象本来就不好,别以为朱元璋放过了刘德,就会放过他黄老财。关于刘德,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呢。朱元璋从小给刘德放牛,刘德为人刻薄,经常打骂他。后来朱元璋的父母去世了,连个棺材板都买不起,朱元璋就去求刘德,希望他能借点儿钱让自已把父母的丧事儿办了。结果刘德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朱元璋后来加入红巾军的造反队伍,直接干到了皇帝。他衣锦还乡的时候,刘德跪在地上迎接,当时刘德的心里估计惊慌到了极点。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报复他,反而赏赐了他三十顷田地,还免除了十年的赋税。有人说这一举动体现了朱元璋的宽容和智慧,他觉得自已的苦难不是刘德一人造成的,是大元的问题。朱吾适问过朱元璋。他自已的说法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刘德毕竟给了他和他家人工作,哪怕刻薄了些,起码让他们一家有口饭吃。在那个年代,他们一家去了别的地方,照样有地主啊,那些地主对他们未必有刘德对他们好呢。再一个那时候天下刚定,朱元璋也不想因为一个刘德搞得人心惶惶的。说句不好听的,但凡在那个年代,家里条件还不错的,有几个不压榨百姓的?朱元璋能放过刘德,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算是历史遗留问题,别人说起他朱元璋的悲惨童年,也只会说一句大元不是东西啊,搞得百姓民不聊生的。可是现在是大明了啊,你黄老财还敢搞这些,别人就会说,大明和朱元璋不行啊,明明自已说过苦,结果当了皇帝就不管百姓死活了。刘德跟朱元璋好歹有一点点情谊,黄老财是谁,朱元璋可不认识。就好像大明的很多官员,都在大元朝廷当过官,他们在大元当官的时候肯定贪污过。朱元璋也没有因为这个就杀了他们。可你让他们现在再贪污一下试试,看看朱元璋的刀锋利不锋利。前朝往事随云烟,可我大明的规矩,你们得遵守啊。所以黄老财死定了。至于他的家人,那就看朱元璋的心情了。听完黄老财的讲述,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杀人的心都有了。我们都不敢贪污,你一个小小的县令你竟然贪污,谁给你的胆子啊。贪污就贪污吧,民不举官不究的,他们也不知道。你为啥就让王爷知道了呢?你不是谁死啊!提刑按察使拍案而起。“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此人惯会伪装,在本官面前表现很好,在县城百姓中的口碑也很不错,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大蛀虫。来人啊,去把余杭县令金谦宝给我带过来。”布政使没有说话,他负责辅助就好了,说得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 “金谦宝,这名字真好啊。他父母估计是想着谦虚是宝,可惜他把钱视为了宝。”朱吾适忍不住感叹,真是人如其名啊。看来以后给孩子起名字可得考虑清楚了,不仅要寓意好,还得注意谐音梗。就好像姓杨,给孩子起名杨伟的,孩子估计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提刑按察使的手下兵分两路,一路去黄老财家里取账本,一路去缉拿余杭县令金谦宝。取账本的很快就回来了。他们在路上遇到了负责抄家的锦衣卫。抄家,锦衣卫是专业的,直接就在暗格里找到了账本。黄老财本以为他把账本藏得很好,除了自已没人能发现呢。这下算是见识到锦衣卫的手段了,当真了的。另一路就没有那么快了,杭州城到余杭县也有点儿距离的。“王爷,要不咱们先吃饭?”眼看到中午饭点儿了,布政使小心翼翼地凑到朱吾适身边。朱吾适抬头看了看天。“确实该吃饭了,那就先吃饭吧,吃饱了让我好好会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