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担任教员给学员们上课的同时,宋时杰也不忘虚心求教学习,同时作为学员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跟着一起上课。
这一方面让教课的教员感到压力山大——当抬头望见那张平静的面孔,总觉得自己站在讲台上给人家上课有点力不从心。
就仿佛是小学生站在讲台上给高中生,大学生讲课似的。
另一方面同样让李云龙这个刺头如坐针毡。
只能老老实实的上课,再不敢有什么小动作。
于宋时杰而言。
也是想充分的感受一下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氛围。
部队那种按部就班的,有规律的,却无比充实的生活,真是久违了。
而最重要的是。
宋时杰知道学院的学员们在毕业前,是要进行论文的创作和发表的,他记得李云龙最后发表的是《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丁伟发表的是《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孔捷发表的是《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
不得不说,这三篇都是极其优秀精彩的论文。
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眼下这个时期的特殊环境下。
丁伟的论文因为超前的预见性和假设性,而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这如果处理不好,将是埋藏的祸根。
宋时杰此次专门抽时间赶到学院,也正是为了处理此隐患。
时间一晃。
李云龙,丁伟,孔捷等学员开始准备论文,即将毕业的前夕。
李云龙的毕业论文在“鄙人不善奔跑的”教员常乃超的帮助下,逐渐走上正轨,还是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
贯穿李云龙的一生,也正像是这篇论文所述。
李云龙本人就像是为了诠释亮剑精神而生。
孔捷的论文也没有变。
在经历过北进战役,关内冲突,以及之后的立国之战,一直在不断学习,默默进步的孔捷,成长良多。
无论是战术思维还是战略目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他在《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的论文中,以相当扎实的军事理论和见解,以及实战指挥经验,结合经典战例,阐述了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作战的运用与精髓。
这标志着孔捷已经完全具备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战役级别指挥能力。
至于丁伟。
这是让宋时杰最忧心的一个,在丁伟发表自己的论文之前,宋时杰将丁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老战友一场,有什么话也不必藏着掖着,宋时杰开门见山道:
“老丁,我听说你准备发表的论文,是关于我国国土的防御重点问题。
而且在你的论文中,更是直言不讳的提出,以苏方为假想敌,如何重点进行边防部署问题?”
丁伟点了点头:“不错,老宋你的战略目光向来过人,关于我国重点国防区域,我想你肯定比我更清楚。
按照咱们国家的几大片地形地势特点,核心区域是东部低海拔的“d型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等,此区域经济发达,但无险可守。
所以要利用周边有利地形地势进行国防部署。
其中要害包括关东、蒙地、朝地、越地、台地这几大方向。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关东。
关东可以说是我们国家防卫的最高级目标,它与华北平原相连,辽西走廊地势平坦,是外敌进攻“d型区”的便捷通道。
且关东自然资源和粮食产量宝贵,一旦沦陷,外敌可轻易进攻华北平原,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年日军侵华,便是占了率先发动九一八事变,攻占关东的大便宜。
否则我们又何至于辛辛苦苦的抗战十多年,才最终打赢这场战争?
抗战末期时。
包括苏方,说句实话,若不是老宋你建议,并一力促成的北进战略,咱们部队发起北进攻势之后,提前攻占关东,打了各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关东地区的最终局势如何,还真不好说。
作为国土防御之重点也在情理之中。”
宋时杰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丁伟说的都是事实。
“所以你的战略设想是什么?”
丁伟道:“其实很简单,咱们在关东部署永久国防工事,设置大纵深防御地带,并组建一线和二线部队,实施一线部队全攻全守战略,多路反突击,重点打击敌方后勤,特别是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