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八路军主动放开门户,任由国军北进关东,校长反倒是迟疑起来,连忙叫停了一些部队的盲目北上。
开玩笑,七十多万的关东军,加上后续增援的驻朝日军,以及华北华中方面军的日军,都先后败在北进的八路军手中,更别说是他们国军了。
真要是傻傻的进入关东地区,万一八路军再来一招关门打狗,将国军主力彻底围困在关东地区,校长就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最终,关东地区的日军向八路军受降。
远在华中的国军方面鞭长莫及,终究没能掺和进去。
尽管国军方面很清楚,关东军的战败,八路军对于关东地区,以及投降关东军的装备、物资的接收,会是一笔巨额的财富和资源,却终究是错失先机,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去分一杯羹。
倒是华北地区。
国军在得知日军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积极北进,与八路军抢着接受日军的投降,收复失地,抢占各大县城乡镇。
可惜,处在敌后的八路军,随着这些年根据地的日益壮大,基本上已经对日占区形成了包围之势,当日军投降之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八路军也就顺理成章的更快一步接受了日军的投降,缴获了日军的装备和物资。
最终只有少量偏远的县城城镇,被国军方面抢占。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
关东的局势在八路军的绝对兵力掌控下,基本上已经稳定下来。
匀出来的兵力则迅速南下,重新挺进华北华中地区。
新一轮的冲突会如期爆发。
但是这一切对于兵强马壮的八路军而言,已经不具备任何的挑战性。
宋时杰对于这一切不抱有任何的疑虑——正如当初谋划北进战略时,他就曾说过,关东可以说是日军侵华以来掠夺的最大的一块蛋糕,不管日军战败之后,关东落在谁的手上,都将成为相当重要的一股助力。
足以问鼎中原,胜负几乎是既定的。
关东的局势稳固之后,北进纵队改为关东边防部队,兼顾关东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
宋时杰在随后召开的军事会议中指出:“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更大的挑战还等着咱们,当然,并不是在关内的那些敌人,那根本已经不值一提,胜利也几乎是可以预料到的。
我们当前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是咱们国家的军工建设,科技建设,国防建设,这才是重中之重,这也一定会是咱们中国在未来走向壮大富强的根基。
国之大器,军工为基。
落后就要挨打的错误,咱们绝不能再犯了!
所以无论接下来咱们部队有多忙,甭管是有仗打还是没仗打,也甭管关内的战争会不会继续进行,又会继续进行多久,什么时候会结束。
这些都不能影响到咱们的军工发展,科技发展,以及国防发展。
咱们关东边防部队要做的,就是打造国之重器。
以保证咱们中国无论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当时参与会议的其他将领们,大多数还义愤填膺的请战,表示要一口气杀到关内,彻底消灭敌人,结束战争。
朝方局势稳固之后,李云龙和孔捷也已经率领部队重新返回关东地区,同样并入关东边防部队。
这些将领的义愤填膺同样也代表了李云龙和孔捷的想法。
不过,相对于当初抗日战争杀鬼子而言,对于眼下关内的冲突,其实干部们的作战意愿并不算太强烈。
对于这些干部们的作战申请,宋时杰倒也没有拒绝。
想去就去呗。
不过战斗归战斗发展不能停。
尤其是在关东地区全面击败关东军之后,接手了日军在关东地区打造经营多年的一些工矿产业军工企业之后,借助这些原有的基础,若是投入研发,必然可以在军工水平上得到快速的突破。
这才是宋时杰对于后续关东发展的规划重点。
至于战争,则正好可以用来掩护关东地区的发展。
简而言之,你们打你们的,我发展我的。
冲突的几年时间里。
或许正是军工发展,科技突破的黄金发展期。
动力系统技术,半导体制造技术,传感器技术,精密机床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曾在建国之后遭到国外卡脖子和限制的科技技术,曾是多少先辈们的辛酸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