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和南方朝廷的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而且镇守这些地盘也需要一定的兵力,这个时候的第三军团就可以派上用场。^$看?+-书3君¤ $§^首-#$发×_!
在冷锋的计划当中,如果仅仅只是统一整个中原地区,有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已经完全足够了。
哪怕就是后来要远征天下,这两支军团也足以胜任。第三军团的存在,是为了应对一些突发情况,以及镇守一些重要的地区,或者是应付多线作战的需求。
无论怎么说,这一次和蒙古军队进行决战,的确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
榆城之外的战场,和武耻关外恰恰相反。
在正面战场上,大量的杂牌军团和奴隶军团的士兵,在正前方顶着巨大的铁制盾牌缓缓向前推进。
后边跟着蒙古军队的轻步兵,在这两者之间,是手拿燧发枪的火器军团。这些火器军团,前身也是轻步兵。
至于蒙古骑兵,出现在正面战场上的并不多。
根据蒙古军队此前在南方活动的情况来看,蒙古骑兵已经超过了十万之众。但是现在出现在正面战场上的只有两三万,看来蒙古军方这次的作战计划关非表面上这么简单。)我,的!+*书±£城?§1 ?首_发a
这种排兵布阵的方法,倒是也符合蒙古人现在的状况。
毕竟他们的武器装备,比起对面的第二军团来说,要落后很多。
哪怕就是已经有了燧发枪这种可以远程攻击的热武器,但是这种热武器比起真正的枪支弹药来说,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只能说对于弓箭这种冷兵器,算是划时代的变革。但是相较于洪山庄打造出来的现代化热武器,就显得很原始了,二者的战斗力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但是国师也研究出了一套针对热武器枪械的战斗方法,就是利用铁制的盾牌,放在最前面抵挡子弹的射击。
当然,由于铁制盾牌本身的重量,这就注定了盾牌的厚度不可能太厚。再加上蒙古人本身就缺少铁这种原材料,能够打造出这么多的铁制盾牌,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根据国师的实验,这种铁制盾牌完全可以挡住大多数的子弹,这就已经足够应付战场的需要了。
并不指望这种铁制盾牌能够保护住所有人,也不指望能够维持到整个战争结束。÷新$^=完:`本`§神??*站.? ?.更-|新${?最·′快1,只要能够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保护后方的蒙古军队,让他们能够冲击到对面的阵线之上,剩下的事情就交给蒙古军队去战斗了。
至于后方的骑兵冲锋,也不是问题。
在先头部队和冷锋的军队交上手之后,会在中间开辟出一条通道,供骑兵队伍冲杀。
不过,由于榆城外的第二军团构筑的防线,主体部分是在小山头之上的。有一定的坡度,相较于武阳关外那种平坦的地形来说,铁制盾牌向前推进的速度很慢。
就算是底下按钮可以移动的轮子,但是在上坡的时候,这种轮子的作用也不大。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手,将这种铁制盾牌抬着往前进。
由于蒙古军队在榆城外并没有采用挖壕沟的方法向前突进攻,其手段自然也就比较简。
其实之所以没有挖壕沟,不是蒙古人不愿意挖,而是这种地形不适合挖壕沟。
冷锋所处的一方军队占据有利的高地,又是小山坡的造型,在这种情况之下,自下而上挖壕沟根本是不现实的。
面对榆城外的第二军团,蒙古人这边也并不是一味的向前野蛮冲击。那些不见踪影的几万骑兵队伍,此时已经出现在了第二军团的左右两侧,准备吃掉地势最平坦的那一段。
而蒙古人的进攻部队,选择的重点突破方向也在这里。
当蒙古人的所有军队都暴露出来的时候,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接近了四十万大关,看来蒙古人的进攻重心应该就是放在榆城这边。
不过,第二军团并没有将蒙古人的前锋部队放到五十米才开火,而是在一百米开外就对蒙古人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第二军团这边虽然没有重型火炮,但是迫击炮和震弹筒的数量,并不比第一军团那边少,同样也拥有一定数量的燃烧弹和地雷。
随着一阵阵轰鸣的巨响传开,蒙古人的阵地上瞬间就是人仰马翻。很多士兵被炸的血肉模糊,甚至变成了尸体的碎片。
这种攻击手段,对于蒙古军队来说还是第一次遇到。
他们也听说过其他的蒙古军队和冷锋之前交战的情况,但是毕竟只是听说的,并没有亲身经历。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