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大学。
一通忙碌下来,不知不觉已经到九点多,村长等村干部也在家里,看到没什么错漏后,也与朱父他们聊天道贺,本来就是同村人,聊得很开心,起码父母与爷爷们笑得红光满面。
朱一帆作为主角,忙完电话,就来到他们之中,帮忙招呼、聊天,接受夸赞。
差十来分钟就到十点时,村长提议到村口等候镇长们到来吧,朱一帆他们自无意见,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向村口走去。除了这批相关的人之外,还有很多村里围观群众也跟着到村口。
朱一帆有点奇怪了,村里的人有这么大好奇心吗?这些人每天都能见到啊,直到看到村口挂着大大的横幅,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的国道车辆经过就能看到。
热烈庆祝西江村朱一帆同学高考勇夺第一,成为2004年粤省高考状元!
朱一帆不得不感叹群众的力量,昨天才出成绩,今天早上横幅就能做好了,怪不得多了这么多看热闹的群众,再久一点整个镇的人都会知道西江村出了个高考状元。
等了一会,几辆车驶来,应该就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了,倒是没有脱离群众,看着村口一堆人在等也直接驶进村里,而是在村口找地方停车。
率先下车的是镇高官陈瑞,随后就是镇长等领导,后面还有工作扛着摄像机。本来很随意的村民们看到领导与摄像机就不敢大声喧哗了,朱父们身子直了直,有点拘谨了,跟在村干部后面不敢跟着冒头。
陈瑞一一回回应村长们的招呼,亲切的向朱父迎上去,友好的握手问候,关切询问家庭情况,是否有困难等等。这才到朱一帆面前,握手,恭贺高考取得佳绩,成为省高考状元,为镇争光等等,关切身体、学习、家庭情况等等。村长在前面带路到朱一帆爷爷家,陈瑞就业务熟练的与朱一帆父亲、朱一帆聊天。
面对镇领导与摄像机拍摄,双重压力下,朱一帆显得木木的,心里没有其它多余想法,机械的回应,尽量说得体大方的话。
摄影师拍了朱一帆爷爷家的素材,又拍了镇领导在大厅里与朱一帆一家亲切交谈的融洽画面。最后还有一段朱一帆的独白,虽然没有记者,但要求朱一帆面向镜头说一下感受,祝福各位高三学生都考得好成绩等等。
折腾了很久,镇领导们留下一万块钱后就走了。
朱一帆看着那一万块钱,也不枉自己笑足一早上。
以为接下来会比较轻闲的朱一帆还是太天真了,经过大半天的时间信息传播,早被父母通知过的舅舅、小姨们到家里来看望朱一帆。中学、小学的校长、教过朱一帆的老师,反正在附近的,都找时间到朱一帆家坐坐。
朱一帆才明白到陶渊明的而无车马喧的珍贵。
还不算完,村口焦急的又到朱一帆家,告诉朱一帆他们明天早上十点县高官等领导会到这里来慰问,到时要准备好。朱一帆他们能怎么办,只得好好准备。
似乎2004年粤省高考状元花落谁家的消息已经广为人知,在端州的梁前亮打来电话道贺,直说朱一帆突然就放了一个大卫星。
稍后不久人民杂志社的李培无也打来电话,应该是梁前亮通知的,毕竟高考状元那么多,不在这个省市的,谁留意别家的状元是谁。
“恭喜啊,朱状元,这就是你所说的成绩还可以吗?果然可以啊。”
“多谢,我当时成绩确实在600分之间,只是后来经过复习才提高了成绩,高考发挥好才有这分数。”朱一帆解析了一下,可不承认自己当时有装逼成分。
“哈哈,不管怎样,算是金榜题名了,报了那间学校啊?”李培元闲聊起来。
朱一帆回答:“燕大,到时去找你,记得招待好啊。”
李培元大笑道:“必须好茶好酒招待,就等你来,先这样,我猜等下陈建军就会打电话你了。”
果然没多久陈建军打来道贺电话,最后却提出一个建议利用高考这波风口将高考状元与浮生打通,助力鬼狐传销量。
老实说,朱一帆是赞成对高考状元适度宣传的,在这年代依然在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努力,在农村很多辍学的同龄人,或因家庭实在困难读不起书,或因家长不支持读书,或学生自身不喜读书认为,读书无用。各种各样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当下大学生在农村还是稀缺,家里出一个大学生也能是向村人炫耀的资本。
在如此背影下,高考是一条相对公平的改变自身命运的道路。不可否认富有家庭各种请补习、上培训课之类助力,但高考中所